今天是

9℃/5℃详情

源于爱,家庭教育“从心”开始
发布时间:2022-03-22

家庭教育是生命成长的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石;家庭教育不仅关乎儿童的健康发展,也关乎家庭的幸福和睦,还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当前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问题?”“家庭教育促进法是为了管家长吗?”“家庭教育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可以遵循?”关于家庭教育的困惑的确不少。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促进法》从国家层面给出了标准答案,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从此,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在一部分人的理解中存在一定误区,即家庭中的家长天生地就“会”家庭教育,其实不然。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几乎都站着一对失败的父母;每一个“好孩子”的背后,都离不开好家风的熏陶,科学教育方法的滋养。

当下“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等一些亟待解决的家庭教育问题,让人不得不思考家长是不是也应该有所谓的“合格证书”,“凭证上岗”?《促进法》的落地恰逢其时,它高度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家庭教育的关切和重要指示,准确回应了百姓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我国首部家庭教育立法,在我看来,家长应致力新法学习,以《促进法》为指引,身体力行,进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一、家庭教育有法可依

法即准则。因为是家庭教育的专门法,也因为父母这一特定身份,我们责无旁贷要遵守其法律规定。《促进法》中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内涵,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很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孩子是自己生的,要怎么教育难道还要别人来教、别人来管不成?是的,孩子是父母所生,但他们要成长为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父母,今后必须依照《家庭教育促进法》来教育子女。《促进法》不仅从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更对于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等给出了引导性的规定,并建立了一套工作机制进行推动,如何教育孩子早已不是“私事”。

如今用法律规定了教养孩子的红线,同时还提出了科学的教育大方向,家长将少走很多弯路,只有做“守法”的父母,依法执教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家庭教育有理可循

理即规律。《促进法》旨在引导家长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回归本位,也让孩子的教育从开端就走“正”。家庭教育指导绝不能“跟着感觉走”,而是靠专业的标准引领。教育者只有先接受专业教育,明确家庭教育的法理原则,才能补齐家庭教育服务能力短板,家长只有成为专业的人,才能做成专业的事。

过去,家庭教育经常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附属或补充,家庭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是要围着学校教育转。很多父母对家庭教育存在认知误区,“重智轻德”“以分数论英雄”……唯独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最重要的应当是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哪些内容、哪种方式是正确的?其实都有着一定的科学规律。家关注孩子成长之所需,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促进法》已然给出了标准。

三、家庭教育有心才行

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小时候接受的那种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孩子们。新法落地,意义非凡,与时俱进,迫在眉睫。但是有法并不代表家庭教育赋能就能马上显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准确理解《促进法》,新法入心入脑是当下家庭教育变革的前提。父母做个学法的有心人,新法才能生根发芽。

同时需要学做结合。比如,“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孩子间的“内卷”问题;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学习体验问题。《促进法》实施后,家长需要反思并付诸实际行动,家长唯有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孩子才能茁壮成长。真心陪伴,寓教于乐,言传身教,平等交流,家庭教育需要从心开始。

教育孩子就像牵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教育最根本的幸福是一切皆过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不同父母的雕琢会造就不同的人生。掩卷深思,父母只有不断成长,才能在亲子关系中游刃有余,才能成就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家长学习做父母的过程,我们追寻的不应该是完美,而应该是完美的爱!□ 区职教中心 许学平

来源: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作者: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
临安发布微博
临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今日临安微信报
爱临安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