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1℃/14℃详情

致青春,以劳动的名义
发布时间:2022-05-16

五一劳动节刚过,教育部的一份文件引起关注。新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增设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新标准于今年秋季学期起施行。

这次课程标准调整涵盖内容更加全面,劳动课程内容结构中,除了清洁整理、烹饪、使用电器等日常生活劳动,还包括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两个可选项。

《论语微子》中有语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意为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谁是你的老师?现在“四体不勤”这一成语特指有些人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多含贬义。由于缺少劳动,远离耕作,现实生活中“五谷不分”的现象比比皆是。

十余年前,与一年轻同事下乡家访,当其看到满田的冬小麦,只听得她一声惊呼:“这里怎么种这么多韭菜啊!”我顿时愕然,可细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孩子吃过包子,吃过水饺,可亲身参与制作的少之又少,何曾看到过面粉从何而来,更别提种植、收割小麦了。

这些年来,孩子劳动少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农村的孩子,参与劳作的机会少了(读书成绩才是王道),参加劳动的欲望低了(电子产品才是“挚友”)。可完成读书后做什么?离开父母你靠什么生活?怎样对待别人的劳动成果……一个个问题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人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素养。2020年3月20日国家专门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足见“劳动”在成人成才中的重要地位。

回想自己的孩童时代,劳动基因似乎自然而然,它深入骨髓,融入血脉,无论男女老幼参加劳动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农村,学会砍柴火、割牛草、打猪草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是孩子们引以为傲的童子功。

每到暑假、周末,就会邀上三五个小伙伴,自发的集体去砍柴割草。清早割草,上午、下午打柴,傍晚河里游泳,小伙伴们默契到无需商量。

早晨五点来钟左右,天才蒙蒙亮,我们都会自觉起床,不用闹钟也不用父母叫唤。系上刀具,担着挑具,带上一点干粮(或馒头干,或几片饼干),快乐出发。割草的目的地离家至少有四五十种的路程,一路行去,一路欢笑。趁着太阳尚未照耀到草地,伴着露水割草变得轻松许多。分散在各处的小伙伴们,时不时的会吆喝几声:“我已经完成一坨了,你们快一点,等下我可不等你们哦。”大家都较着劲,谁先完成,谁的分量更重,谁的草儿更嫩,谁也不服谁,整个山坡镰刀呲呲声不断。一个暑假,家中的黄牛在我们兄弟俩的伺候下,长得越发健壮,母亲从来不用操心。

割草到家已经八九点钟,吃过早饭就是上山砍柴。砍柴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件技术活,会爬树,寻片好松林,觅根好藤条尤为关键。好松林是平时就看在眼里的(割草的时候就留意了),好藤条(红藤、葛藤、紫藤最佳,因为极有韧性;檵木等次之)的就全靠一路上细心观察。到了既定的松林,找到一棵枝干多的松树,砍柴就算真正开始了。松树表皮光滑,从树根到有枝干短则四五米,长则十来米,爬树既考验体力,也考验技术,但这根本难不倒我们这些“小猴儿”,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我们早已学会了“直臂抱爬”“团臂抱爬”等技术,以“团臂抱爬”为例,攀爬时双抱住树干,双脚放在树干两侧,两膝紧紧夹住树干,向上时腕部用力,两肘夹紧树干,同时提起两腿,逐步向上。爬到树梢后,拿出系在后腰的砍刀,由上向下逐一砍下枝干。上树不易,下树更难,抱着树干往下滑,体力稍有不支,就是一滑到底,这一下大腿一阵火辣辣,有时连裤管子都给磨破。放好藤条,收拾树枝,码齐枝干,收紧藤条,打结系紧……一系列动作按部就班,井井有条。担上担子,又是一路欢歌。担回的柴火首先是往奶奶家里送,一天两担,几天下来,就把奶奶家门口的道场摆得密密麻麻。

至于打猪草,时间基本上都集中在放学后。女同学大多是好手,我们这些男同学就悄悄地跟在女同学的背后,她们剪什么草,我们就依样画葫芦,有时趁她们不注意,偷偷地在她们的竹篮里掏上一把。有时自己竹篮里的猪草实在少得可怜,就偷偷地撒上一些水,尽量把猪草弄得蓬松些,其实这一切哪里瞒得过大人们的法眼。

劳动教育本质上就是人格教育。在我的记忆中,劳动从来没有成为自己的额外负担,从小学到初中,没有因为作业多而脱离劳动,也没有因为劳动而耽误学习。相反,在劳动中我们体验到更多的是快乐——一样又一样劳动技能习得的成就,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中获得的意志品质,还有一个又一个同伴间的“攀比”与合作中的情谊。正因为“劳动的加持”,从来没有在学习中叫过苦喊过累。上班后,有时工作强度很大,压力倍增,因为小时候劳动的底子在,总能有信心和毅力遇山开山,遇河架桥。我的少年、青春的所有美好,劳动的影子时刻都在。

生活的真正幸福来源于劳动。没有劳动就是不完整的青春,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幸福,在一个人最美好的年龄,劳动自然不能缺席。砍柴火、割牛草、打猪草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记忆。“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时至今日,家庭清洁、整理与收纳、烹饪做饭等纳入学段目标,今日的孩子的确需要这样的劳动课程。

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丽、课程标准是看得到的风景、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一步一步“树”起来。

来源: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作者:许学平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
临安发布微博
临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今日临安微信报
爱临安APP
Baidu
map